「招收少数族裔幼稚园学生:克服挑战 确认机遇」研究项目
政府由2019/20学年起为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提供资助,以鼓励本地幼稚园招收少数族裔学生。为了解该政策的成效,香港都会大学(都大)教育及语文学院与香港惠苗协会合作,开展「招收少数族裔幼稚园学生:克服挑战 确认机遇」研究项目。都大与香港惠苗协会今日(6月23日)发表有关报告,研究结果显示,一半受访幼稚园因新增的资助而取录了更多少数族裔学生,绝大多数幼稚园会安排少数族裔和华裔学生一同参与课堂活动,却面对人手短缺的问题。
是项研究获平等机会委员会资助,研究团队于2021年5月至7月期间,访问了全港161间参与该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并在同年7月选取当中10所幼稚园的代表进行了后续电话访谈。
是次研究是首个以「优势为本 (Strength-based Approach)」的角度探讨幼稚园在新政策下如何教育和照顾少数族裔儿童的学术研究,当中的研究数据有助改善对幼师的培训及支援,并为政策制订作出建议。
主要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受访幼稚园中107间有取录少数族裔学生,约有一半(49.5%)承认因新增的资助而取录了更多少数族裔学生。另一方面,46间没有取录少数族裔学生的幼稚园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收到他们的报名(67.4%),或是因为少数族裔家庭回绝了幼稚园提供的学位(10.9%)。只有 3 间幼稚园表明不会考虑取录少数族裔学生,当中两间是由于不知悉教育局已推行新的「五个层阶」资助。
2.能力方面,调查中的幼稚园普遍认同它们具备吸引和支援少数族裔学生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以及课程模式。然而,少数族裔学生较多(16人或以上;即第四至五层阶)的幼稚园,在所处地区、支援少数族裔学生的经验和培训,以及是否有少数族裔教职员以支援少数族裔学生和家长等因素令其更具备优势,招收更多少数族裔学生。
3.志向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对招收和支援少数族裔学生持正面态度,而且未有因有否取录少数族裔学生而有显著分别,但有取录少数族裔学生的受访者明显较积极招收少数族裔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访者的正面态度是取决于政府的资助。
4.资源方面,有取录少数族裔学生的幼稚园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89.1%)和少数族裔家长(76.5%)是最重要的资源提供者,但普遍认为不能得到其他幼稚园(35.1%)或机构的支援。只有约一半受访者认为整体所获得的资源和支援足够应付所需。
5.投入方面,绝大多数幼稚园会安排少数族裔和华裔学生一同参与课堂活动(97.8%),幼稚园亦会为少数族裔学生(98.9%)及其家长(94.4%)提供额外支援。受访者大多认为支援少数族裔学生和家长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90.8%)、志向(97.7%)和资源(88.4%)。尽管如此,受访者认为他们首要面对着人手短缺的问题;在大多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来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建议
1. 研究团队认同政府增加对幼稚园的资助有助鼓励香港幼稚园接纳少数族裔学生,并建议政府可对少数族裔学生较少的幼稚园按需要提供额外协助,并加强有关新设的五个层阶资助的宣传,尤其是对目前没有少数族裔学生的幼稚园,让它们了解新的资助机会。
2.研究团队认为政府可协助幼稚园与其他幼稚园、学校、社会服务及商业机构建立支援网络,以便有效地运用社区资源。另外,政府应加强以不同电子媒介提供参考资料及资源。
3.随着愈来愈多幼稚园开始招收这些学生,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未来应该更多关注取录较少少数族裔学生(16人以下)的幼稚园。
在发布会上,都大教育及语文学院助理教授王明善博士指出:「很多受访的幼稚园均表示招收少数族裔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及经验,期望是次研究结果为政策制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不同种族的幼儿能发展潜能,推动共融社会。」
香港惠苗协会会长蓝美容教授则表示:「政府可作领导角色建立少数族裔教育工作组,邀请幼教、非政府机构、社会服务及商业机构代表讨论支援策略,协助建立支援网络,使幼稚园和相关学生得到适切支援。」
关于香港都会大学: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前身为香港公开大学,于1989年由政府成立,现时已发展为全港最具规模的自资大学。除全日制本科生课程及硕士和博士研究式课程等外,都大亦提供遥距教育,同时致力推动科研。都大设有七所教学学院,开办切合社会需要及具竞争力的专业课程,涵盖护理、物理治疗、医疗化验科学、创意艺术、检测和认证、幼儿教育及企业管治等范畴。在政府「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中,都大获资助的学额为自资院校之冠,充分肯定大学在专业教育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于香港惠苗协会:
香港惠苗协会成立于2014年,是受政府认可及监管的非牟利慈善团体。本会致力汇聚不同幼儿教育团体、前线教学人员、师训机构和学者,为 8 岁以下的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照顾及其他支援服务,并特别关注贫困和有需要的儿童的福祉、权利和教育。
Comments are Disabled